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为进一步融合高等教育同现代产业发展大势,湖北民族大学校党委决议于2022年2月22日组建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新材料研究院,探索并建立智能科学与工程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动重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信息工程学院、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主要承担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以卓越工程师教育为目标,以创新链、产业链为主导,以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创新性复合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现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湖北省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智能制造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等7个本科专业,并具有信息安全和弹性体材料先进制造2个二级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2个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普通本科学生2408人,研究生170人。
学院积极探索、实施高水平“双师型”工程人才建设机制,大力引进、培育和聚集国内外拔尖工程人才(团队),组织重大工程项目攻关,产出重大工程应用成果,培育和造就了一批智能科学与工程类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工程研发技术创新团队。现有在岗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教学辅助人员21人;博士63人;教授25人(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45人(含其他副高级职称4人);楚天学子1人。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90余项,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26项,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州科技进步奖26项,省部级发明创新奖1项。
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坚持融合发展,建有基础及专业实验室68个(其中开放性创新教育实验室1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余万元;同北京、武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市和地区企业共建创新实训就业基地80余家,省级研发中心2家,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建成湖北省省级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个、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高校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1项、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荣获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10余项,参与授权各类国家专利98项,软件著作权14项,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0余篇,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0%。
新材料研究院挂靠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联合弹性体材料研发应用优秀企业,针对弹性体材料设计与循环利用、绿色成型技术、绿色制造装备等产业核心技术需求,合作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弹性体材料开发研制、加工成型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成果,力争成为我国轻量化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重要教科研基地之一。现有研究人员3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工程师1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
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大势,将学院试点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先试先行。